【万籁俱寂的俱的意思万籁俱寂成语典故】“万籁俱寂”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周围非常安静,没有一点声音。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来描绘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含义 | 拼音 | 出处 |
万籁 | 泛指各种自然的声音,如风声、鸟鸣、水声等 | wàn lài | —— |
俱 | 都、全部 | jù | —— |
寂 | 安静、寂静 | jì | —— |
万籁俱寂 | 所有声音都消失了,形容极其安静的状态 | wàn lài jù jì | —— |
二、成语出处与典故
“万籁俱寂”最早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虽然这首诗中并未直接出现“万籁俱寂”四个字,但诗中描绘的是一种远离尘嚣、宁静无声的意境,与“万籁俱寂”的精神内涵高度契合。
后世文人常用“万籁俱寂”来形容夜深人静时的环境,或表达内心的一种超然与安宁。例如在描写山林、夜晚、寺庙等场景时,常会用到这一成语。
三、使用场景与例句
场景 | 例句 |
描写夜晚 |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只有风吹树叶的声音轻轻响起。 |
表达内心平静 | 在繁忙的都市中,他常常渴望回到那片万籁俱寂的山林。 |
文学描写 |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万籁俱寂的秋夜图景。 |
四、总结
“万籁俱寂”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成语,强调的是“安静”与“无声”。它不仅仅表示没有声音,更传达了一种心灵上的宁静与超脱。在现代汉语中,它被广泛用于文学、诗歌、影视等各类表达中,是中华文化中“静美”理念的体现之一。
“万籁俱寂”中的“俱”意为“都”,整个成语意思是“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形容极度的安静。该成语源于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常用于描绘自然、夜晚或内心的宁静状态。其使用场景广泛,语言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