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苏轼原文及翻译】一、
《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政论文,主要探讨了战国时期六国(齐、楚、燕、韩、赵、魏)为何最终被秦国所灭的原因。文章以史为鉴,借古讽今,指出六国失败的关键在于未能团结一致、共同抗秦,反而各自为政、互相猜忌,最终导致灭亡。
苏轼在文中强调“不赂者以赂者败”,即那些没有向秦国行贿的国家,也因为邻国贿赂秦国而受到牵连。他批判了六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的短视行为,主张应加强内部团结,制定长远战略,才能抵御强敌。
本文语言犀利、逻辑严密,体现了苏轼卓越的政治洞察力与文学才华。通过这篇文章,读者不仅能够了解战国历史,还能从中获得对现实政治的深刻启示。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六国被灭亡,并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战争不擅长,而是因为贿赂秦国。贿赂秦国导致国力削弱,这是灭亡的根本原因。 |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败。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难道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也是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失败。因为他们失去了强大的盟友,无法独自保全。 |
故曰:弊在赂秦也。 | 所以说,问题出在贿赂秦国上。 |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 秦国除了用武力夺取土地外,小的可以获得城邑,大的可以得到城池。与秦国通过战争所得相比,实际获利百倍;而诸侯国失去的土地,与战败而失去的相比,实际上也是百倍。 |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 所以,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国最大的忧虑,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想想他们的祖先,冒着风霜雨露,砍伐荆棘,才有了这一寸一尺的土地。但子孙却非常不珍惜,轻易地送给别人,如同扔掉草芥一样。 |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才换来一夜的安宁。可是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军又来了。 |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然而诸侯国的土地有限,暴虐的秦国的欲望却无止境,献给它的越多,遭受的侵略就越急。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所以不用打仗,强弱胜负早已分明。至于最后的灭亡,按理来说也是必然的。 |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火不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句话说得非常正确。 |
三、结语
《六国论》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警示。苏轼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揭示了团结、战略眼光与远见的重要性。文章虽写于千年前,但其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个人发展,都应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