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落孙山什么意思】“名落孙山”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考试或比赛等竞争性活动中,未能取得好成绩,排名靠后甚至落榜的情况。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科举制度,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
一、成语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名落孙山 |
拼音 | míng luò sūn shān |
出处 | 出自《宋史·王安石传》中的一则故事 |
含义 | 形容考试或竞赛中没有取得好成绩,落榜或排名靠后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考试失利、比赛失败等情境 |
近义词 | 落第、落榜、名次靠后 |
反义词 | 名列前茅、金榜题名 |
二、成语来源与背景
“名落孙山”最早来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据《宋史·王安石传》记载,宋代有一位名叫孙山的考生,在科举考试中虽然考了第一名,但他的同乡却因为名次靠后而落榜。孙山在回家时对人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第一名是孙山,而贤郎(指他的同乡)则在孙山之外,也就是落榜了。
后来,“名落孙山”便成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用来形容考试失败、落榜的情况。
三、使用场景与例句
1. 考试失败
- 他这次高考成绩不理想,最终名落孙山,只能选择复读。
2. 比赛失利
- 尽管努力训练,但在比赛中还是名落孙山,没能进入决赛。
3. 求职受挫
- 虽然准备充分,但面试表现不佳,最终名落孙山,错失心仪的工作。
四、注意事项
- “名落孙山”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口语中较少使用。
-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解为“名字落在孙山”,其实是指“名次落在孙山之后”。
五、结语
“名落孙山”不仅是一个成语,也反映了古代科举制度下的竞争压力和人生起伏。如今,它被广泛用于描述各种竞争中的失败经历,提醒人们面对挫折时要保持积极心态,继续努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历史典故,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