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颐的解释】“期颐”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文献,常用于形容人年老高寿。在现代语境中,“期颐”多用来指代百岁老人,表达对长寿的祝福与敬意。以下是对“期颐”的详细解释和相关资料整理。
一、概念总结
“期颐”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活到一百岁,就达到了人生的终极阶段,此时需要依靠他人来照顾生活起居,因此称为“期颐”。这里的“期”有“期待”、“等待”之意,“颐”指“颐养”,即保养、供养。合起来就是“期待被供养”,引申为年老体衰、需他人照料的状态。
在现代,“期颐”已不再仅限于字面意义,更多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长寿、健康与福气。人们常用“期颐之年”来形容百岁老人,也常在祝福或纪念场合使用。
二、相关内容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
字面含义 | “期”:期待、等待;“颐”:颐养、供养。合起来指年老需他人供养。 |
引申义 | 现代多用于形容百岁老人,象征长寿与福气。 |
使用场景 | 祝福长辈长寿、文学作品、历史研究等。 |
相关词汇 | 百岁、耄耋、花甲、古稀、期颐之年 |
文化意义 | 表达对长寿的尊重与美好祝愿,体现传统文化中对长者的敬重。 |
三、结语
“期颐”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中对长寿的向往与敬仰。它不仅是对生命的礼赞,也是对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象征。在现代社会,虽然“期颐”一词已较少直接使用,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依然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