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死扶伤解释及出处】“救死扶伤”是一个常见于医疗、文学和日常用语中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医务人员或善良之人乐于帮助他人、救助生命的精神。它不仅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仁爱”与“奉献”的精神。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解释 |
救死 | 指抢救濒临死亡的人,挽救生命 |
扶伤 | 指帮助受伤的人,给予救治 |
整体意思为:在别人生命垂危或身体受伤时,主动施以援手,进行救助和护理。这一词语多用于形容医生、护士等职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也可泛指一切乐于助人、救人于危难的行为。
二、词语出处
“救死扶伤”最早见于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后在历代文献中被广泛引用,成为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几个主要出处:
出处 | 内容节选 | 说明 |
《黄帝内经·素问》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虽未直接使用“救死扶伤”,但强调了养生与救助的重要性,为该词提供了思想基础。 |
《汉书·艺文志》 |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 | 强调了医生的职责是判断生死、治疗疾病,间接体现了“救死扶伤”的理念。 |
《三国志·华佗传》 | “佗曰:‘夫人之病,非肉食则不能治,吾方药虽良,然病人不从,亦无如之何也。’” | 记载了华佗治病救人的事迹,展现了古代医者救死扶伤的精神。 |
现代文献 |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 | 明确将“救死扶伤”作为医务人员的基本职责之一,体现其现代意义。 |
三、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
“救死扶伤”不仅是医学领域的专业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体现。它倡导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他人的关爱以及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这一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紧急情况时,更显其重要性。
四、总结
“救死扶伤”一词源自古代医学思想,经过历史发展,已成为衡量医德和人性善行的重要标准。它不仅体现了医疗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也反映了社会对仁爱精神的追求。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救死扶伤”都是值得传承和弘扬的价值观念。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语含义 | 抢救濒死者,帮助伤者,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与救助精神 |
出处 | 《黄帝内经》《汉书·艺文志》《三国志·华佗传》等 |
文化内涵 | 医德、仁爱、奉献、尊重生命 |
现代意义 | 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社会道德的重要体现 |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不仅了解了“救死扶伤”的具体含义和历史来源,也看到了它在当代社会中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