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旷神怡的意思及典故】“心旷神怡”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人的心情非常愉快、精神舒畅。它不仅表达了内心的豁达与开朗,也体现了对自然或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沉醉。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心旷 | 心胸开阔,心境宽广 |
神怡 | 精神愉悦,情绪安定 |
整体意思:形容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感到非常舒适和满足。
二、成语出处与典故
“心旷神怡”最早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原文如下:
>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句话描绘了登上岳阳楼后,看到广阔湖景时的愉悦心情,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心境开阔的状态。
在文中,“心旷神怡”用来形容人在面对自然美景时,内心变得豁达,忘却了世俗的烦恼,感受到一种心灵上的宁静与快乐。
三、使用场景与常见搭配
使用场景 | 常见搭配 |
描述自然景色带来的愉悦感 | 心旷神怡的湖光山色 |
表达内心放松、心情愉快 | 心旷神怡地漫步公园 |
用于文章描写或抒情表达 | 心旷神怡的夜晚,思绪飞扬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心情舒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 |
反义词 | 心烦意乱、郁郁寡欢、闷闷不乐 |
五、总结
“心旷神怡”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成语,源于古代文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悟。它不仅展现了古人对美好心境的追求,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现代生活中,这一成语依然被广泛使用,用以表达对生活、自然或艺术的欣赏与满足。
通过了解它的来源与用法,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表达方式,也能更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