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范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 诚悌勤雅恒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这五种美德。
2、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即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处处与人为善。
3、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4、 即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5、先秦·孔子《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6、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仁义礼智信“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7、 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8、扩展资料: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9、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10、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11、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12、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13、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14、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15、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16、」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17、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18、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19、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20、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21、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22、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23、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
24、信与知对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从他人言而信,进而守礼以近仁。
25、因此言:必信者无义。
26、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这五种美德。
27、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28、这是孔子<论语>里的话,应该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讲的都是中国儒家的传统美德。
29、2、“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30、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31、3、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
32、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33、4、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34、后还有“忠孝勇恭廉”,即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35、扩展资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就是人们常说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36、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37、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38、后还有“忠孝勇恭廉”,即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39、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
40、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41、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42、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43、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44、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45、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46、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47、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48、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49、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50、」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51、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52、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53、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54、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55、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56、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57、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
58、信与知对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从他人言而信,进而守礼以近仁。
59、因此言:必信者无义。
60、温,指对人的态度温和。
61、在生活中对人的态度,常常是了解一个人品格的标志。
62、我们的语言中赞扬“温”这种品德的成语有很多,如“和颜悦色”、“和蔼可亲”、 “温文尔雅”、“温和善良”等。
63、良,古代指善良、美好、高尚、仁义等。
64、今天所说的“良”应该演变为存在于内心的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志。
65、 “良”指的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衡量它们的标准,因此“良”是核心,是本质的东西。
66、恭,古代指容貌的端庄,对别人的谦和以及做事认真不苟等。
67、孔子主张对人要端庄诚恳,表里一致,那种以花言巧语,装出伪善面孔的虚伪态度是“可耻”的,正所谓“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68、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勤劳纯朴的中国人民不仅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而且以勤俭持家誉满世界民族之林。
69、纵观历史,大凡有识之士,清廉官吏,皆“性不喜华糜”,而“以俭素为美”。
70、 让, “让”字含有退让、谦让、辞让的意思,注释还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厚人自薄谓之让。
71、”可见,“让”字里面包含着讲文明,讲礼貌,讲团结,讲道德,克己为人,顾全大局的丰富内容。
72、忠,忠诚、忠良、忠真。
73、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等等壮举,无不构成一幅幅扣人心弦的壮丽画面。
74、这忠,无论其针对的对象为谁,所起的作用都是十分巨大和不可估量的。
75、孝,孝敬、孝道、孝心、孝行。
76、一提这孝,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
77、这一点,无论就其动物的自然属性还是人们的社会属性,本人认为其分歧度相对最小。
78、廉,公正、廉明。
79、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80、洁身自好、不苟且不贪腐,早已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
81、廉生威、威生明、明生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汝廉乎?耻,耻辱、羞耻。
82、知耻者慎行,知违者不羁。
8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知耻,继而改之,焉能为君子矣。
84、恭近于礼远耻辱,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至矣。
85、故知廉耻,完其生。
86、勇,勇敢、坚强、刚毅、勇猛。
87、勇,有能力的意思,因而则生敢想、敢干、敢说、敢为并开拓、创新、承担、坚持诸项,其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特色就十分突出,应了那句:“有志者,事竟成”。
8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即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处处与人为善。
89、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这是孔子<论语>里的话, 应该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讲的都是中国儒家的传统美德.【词目】 温良恭俭让【发音】 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释义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90、这原本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91、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92、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93、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态度温和;联合式【近义词 】温良俭让、温良恭俭【示例】 物有本来,事有终始,以温良恭俭让之德,五者乃圣德光辉。
94、---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二折【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
95、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96、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
97、PS: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98、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99、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100、 五常:仁义礼智信。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