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奄奄一息的详细介绍】“奄奄一息”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或动物在生命垂危、即将死亡的状态。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生命气息微弱、几乎无法维持的状态,带有强烈的悲情色彩和警示意味。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奄奄一息 |
拼音 | yǎn yǎn yī xī |
解释 | 形容生命垂危,气息微弱,快要死亡的状态。 |
出处 | 《明史·太祖纪》:“其死也,奄奄一息。”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动物濒临死亡的状况,也可比喻事物接近灭亡。 |
近义词 | 垂死挣扎、命在旦夕、苟延残喘 |
反义词 | 生龙活虎、精神焕发、生机勃勃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奄奄一息”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历史文献中,如《明史·太祖纪》中就有相关记载。最初用来描述人的临终状态,后来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影视、新闻等各类文本中,成为表达极度虚弱或濒死状态的常用词汇。
随着语言的发展,“奄奄一息”不仅限于人体,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事物,如一个企业、一种文化或某种制度在衰落阶段的表现。
三、使用场景与例子
场景 | 示例句子 |
文学作品 | 那位老人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仿佛随时都会离开人世。 |
新闻报道 | 灾难发生后,幸存者奄奄一息地被救出,令人揪心。 |
影视作品 | 在电影中,主角重伤昏迷,奄奄一息,让观众为之动容。 |
日常生活 | 这只小猫受伤后奄奄一息,经过救治才慢慢恢复过来。 |
四、情感色彩与文化意义
“奄奄一息”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通常用于强调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它不仅是对身体状态的描述,也常隐含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在传统文化中,这种状态往往引发人们对生死、命运、亲情等话题的深刻反思。
同时,在现代语境中,它也被用来比喻某些社会现象或组织机构濒临崩溃的边缘,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五、总结
“奄奄一息”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不仅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提醒人们珍惜生命、关注健康,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生存与死亡的共同关注。
无论是用于描写人物、事件,还是象征某种状态,“奄奄一息”都能准确传达出那种濒临终点的紧张感与沉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