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随喜赞叹,随喜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随喜是一个佛教语,指见人做善事而乐意参加,泛指随着众人参加集体送礼等。
2、旧指游览寺院;随人游玩等。
3、出自《忏悔文》。
4、引证解释佛教语。
5、谓见到他人行善而生欢喜之意。
6、当你没有实际能力去帮助他人时,看到他人获得帮助而随喜的功德是很大的。
7、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8、”2、佛教语。
9、犹言因别人欣喜而欣喜。
10、《西游记》第九四回:“此时长老见那国王敬重,无计可施,只得勉强随喜,诚是外喜而内忧也。
11、”3、佛教语。
12、犹言赞助他人行善事。
13、《红楼梦》第一零一回:“明儿还有一家作好事,不知老祖宗高兴不高兴?若高兴,也去随喜随喜。
14、”4、佛教语。
15、谓欢喜之意随瞻拜佛像而生。
16、因用以称游谒寺院。
17、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随 喜了上方佛殿,早来到下方僧院。
18、”扩展资料修行人内心应该随喜一切众生诸种善行,随喜包括了因随喜和果随喜。
19、世间上有一些求福报的人,他们通过积累资粮,发愿将来成为富裕的人,当他们为此而造各种善业时,我们的随喜就是因随喜;如果他们真正获得了这些地位或果位,那时的随喜就是果随喜。
20、有些人做一些善法,佛弟子一定不要掺杂自私自利、而是要远离我和我所、发自内心地进行随喜,这就是对世间的随喜。
21、修行随喜功德,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等有著同样的重要功德,我们随喜赞叹他人的成就好事,如同礼拜、念佛、诵经一样,都是了不起的修行功课。
22、所以,常人见他人有善喜,忌妒容易随喜难,就是不知随喜有这么大的功德。
23、 随喜,佛教语。
24、佛教指见人做善事而乐意参加。
25、佛教语。
26、谓见到他人行善而生欢喜之意。
27、当你没有实际能力去帮助他人时,看到他人获得帮助而随喜的功德是很大的。
28、 南朝 梁 沉约 《忏悔文》:“弱性蒙心,随喜赞悦。
29、”《西游记》第十二回:“若敬重三寳,见善随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将袈裟、锡杖,情愿送他。
30、”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31、” 2.佛教语。
32、犹言因别人欣喜而欣喜。
33、《西游记》第九四回:“此时长老见那国王敬重,无计可施,只得勉强随喜,诚是外喜而内忧也。
34、” 鲁迅《自序》:“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彩。
35、” 郁达夫《浙东景物纪略·方岩纪静》:“台前簇拥着许多老幼男女,各流着些被感动了的随喜之泪。
36、” 3.佛教语。
37、犹言赞助他人行善事。
38、 清 孔尚任《桃花扇·闲话》:“募建水陆道场,修斋追荐,并脱度一切寃魂,二位也肯随喜么?” 王季思等注:“佛家语,本取见人行善事,随之而生欢喜心之意。
39、一般用作布施的代语。
40、”《红楼梦》第一○一回:“明儿还有一家作好事,不知老祖宗高兴不高兴?若高兴,也去随喜随喜。
41、” 4.佛教语。
42、谓欢喜之意随瞻拜佛像而生。
43、因用以称游谒寺院。
44、 唐 杜甫《望兜率寺》诗:“时应清盥罢,随喜给孤园 。
45、”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随喜了上方佛殿,早来到下方僧院。
46、”《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见寺宇整齐,进来随喜。
47、” 顾学颉校注:“本是佛教徒瞻拜佛像,随像发生欢喜心的意思;一般当做参观佛寺解释。
48、”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画壁》:“﹝老僧﹞见客人,肃衣出迓,导与随喜。
49、”[1]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称为随喜。
50、《法华经.随喜功德品》载,听闻经典而随喜,次次累积,功德至大。
51、《大智度论》则谓,随喜者的功德,胜于行善者本人。
52、又随己所喜,亦称随喜,如布施时,富者施金帛,贫者施水草,各随所喜,皆为随喜。
53、徐州竹林寺随喜供养图片参考(9张) 随喜——(术语)见人之善事,随之欢喜之心也。
54、法华玄赞十曰:“随者顺从之名,喜者欣悦之称,身心顺从,深生欣悦。
55、”修忏要旨曰:“随他修善,喜他得成。
56、”胜鬘经曰:“尔时世尊,于胜鬘所说摄受正法大精进力,起随喜心。
57、”又谓随己所喜,譬如布施,富施金帛,贫施水草,各随所喜,皆为布施。
58、按五悔中有随喜一科,观行即五品经之第一为随喜品,法华经之随喜功德品,为说此随喜之功德者。
59、——来自《佛学大辞典》随喜——见人做善事或离苦得乐而心生欢喜。
60、2、随著他人之欢喜而欢喜。
61、——来自《佛学常见词汇》随喜——谓随他修习善因,喜他得成善果,是为随喜。
62、——来自《三藏法数(明. 一如编)》随喜,佛教语。
63、佛教指见人做善事而乐意参加,泛指随着众人参加集体送礼等。
64、旧指游览寺院;随人游玩等。
65、南朝 梁 沈约 《忏悔文》:“弱性蒙心,随喜赞悦。
66、”《西游记》第十二回:“若敬重三寳,见善随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将袈裟、锡杖,情愿送他。
67、” 《西游记》第九四回:“此时长老见那国王敬重,无计可施,只得勉强随喜,诚是外喜而内忧也。
68、” 唐 杜甫 《望兜率寺》诗:“时应清盥罢,随喜 给孤园 。
69、”随喜[1] 拼音:suí xǐ“若见、若闻、若觉、若知他所作福,皆随而欢喜”。
70、隋·吉藏《法华玄论》:据说,“随喜”一切善事,是为了破除嫉妬心和有所得心。
71、后称游览寺院为“随喜”。
72、如唐·杜甫《望兜率寺》诗:“时应清盥罢,随喜给孤园”。
73、也指随同众人做某种表示,如说:随喜,随喜!也算我一份。
74、基本解释1. [follow suit]∶佛教指见人做善事而乐意参加,泛指随着众人参加集体送礼等。
75、4.随喜其实是一种赞同别人而不嫉妒别人的一种礼仪习惯,即当别人什么做得好的时候,你要赞扬他,从而向他学习,相互鼓励同时使自己也得到提高。
76、详细解释1.佛教语。
77、谓见到他人行善而生欢喜之意。
78、当你没有实际能力去帮助他人时,看到他人获得帮助而随喜的功德是很大的。
79、 南朝 梁 沉约 《忏悔文》:“弱性蒙心,随喜赞悦。
80、”《西游记》第十二回:“若敬重三寳,见善随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将袈裟、锡杖,情愿送他。
81、”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82、”2.佛教语。
83、犹言因别人欣喜而欣喜。
84、《西游记》第九四回:“此时长老见那国王敬重,无计可施,只得勉强随喜,诚是外喜而内忧也。
85、” 鲁迅《自序》:“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彩。
86、” 郁达夫《浙东景物纪略·方岩纪静》:“台前簇拥着许多老幼男女,各流着些被感动了的随喜之泪。
87、”3.佛教语。
88、犹言赞助他人行善事。
89、 清 孔尚任《桃花扇·闲话》:“募建水陆道场,修斋追荐,并脱度一切寃魂,二位也肯随喜么?” 王季思等注:“佛家语,本取见人行善事,随之而生欢喜心之意。
90、一般用作布施的代语。
91、”《红楼梦》第一○一回:“明儿还有一家作好事,不知老祖宗高兴不高兴?若高兴,也去随喜随喜。
92、”4.佛教语。
93、谓欢喜之意随瞻拜佛像而生。
94、因用以称游谒寺院。
95、 唐 杜甫《望兜率寺》诗:“时应清盥罢,随喜 给孤园 。
96、”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随喜了上方佛殿,早来到下方僧院。
97、”《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见寺宇整齐,进来随喜。
98、” 顾学颉校注:“本是佛教徒瞻拜佛像,随像发生欢喜心的意思;一般当做参观佛寺解释。
99、”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画壁》:“﹝老僧﹞见客人,肃衣出迓,导与随喜。
100、”随,是随缘,,喜是赞叹,法喜。
101、比如说:你偶尔看见人家在放生,在旁,赞叹,别人的功德!,,或,看见有人在捐助,捐款,你也,随缘,捐一点。
102、,,这都是随喜。
103、随喜是见到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称为随喜。
104、随喜一切善事,可以破除嫉妒心。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