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范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怎么读,李世民的儿子李恪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李恪自小便聪明机敏,被长孙无忌陷害谋反,最后被谋杀致死。
2、只能说生在皇室便有生在皇室的悲哀,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杨广的女儿,按理说也是出身显贵。
3、说来这也是位传奇的皇子,两岁,便被封为郡王,十岁,便晋升为蜀王,可见李恪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
4、唐太宗也非常偏爱这个儿子,对他的管教十分严格。
5、李恪还因为与乳母的儿子赌钱被免去了官职。
6、李世民专门写了《劝子书》教导李恪做人的道理,告诫他要有治国的胸怀。
7、李恪也都一滴滴记在心里,自此之后也从未犯过大错。
8、但是即便这样,他最后让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9、皇室之争,本就是明争暗斗,你死我活。
10、亲情在皇室一族本就薄弱,虽然李世民对李恪赏识有嘉,有心立他为太子。
11、但怎奈他的对手太强大,当时能够有能力与李恪争太子之位的正是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治。
12、而李治的舅舅正是大唐朝的重臣长孙无忌。
13、长孙无忌不但是开国功臣,而且身居朝廷多年,早就培养了一大批自己的势力。
14、而对于李恪来说,势力相对单薄。
15、为了将皇位留在长孙家,长孙无忌一方面极力反对李恪成为太子,另一方面,寻找各种办法来陷害他。
16、而就在这个时候就恰好有把柄送来。
17、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为了和房遗爱的哥哥房遗直争夺家产,诬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礼,直接给了长孙无忌调查房家的理由。
18、而房家恰巧是李恪一党,高阳公主这一闹,不但给自己和夫君扣上了谋反的罪名,与房家交好的李恪也被带进了坑,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
19、如果没有长孙无忌的陷害,也许大唐的格局也会修改。
20、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太宗爱子也。
21、族谱言其字“为德”,又说“德”,虚实待考;墓志此处留白。
22、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
23、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
24、 生平履历 武德三年(620年),封长沙郡王,根据《职官志》所载,此为“恩进”; 武德九年(626年),封汉王(两唐书),墓志云为汉中郡王,疑为墓志贬义行文所需; 贞观二年(628年),封蜀王,领益州大都督(今四川成都),未之官; 贞观五年(631年),转秦州都督(今甘肃天水),未之官; 贞观七年(633年),转齐州都督(今山东济南),之官一年; 贞观八年(634年),复转益州大都督,遥领,开亲王或宰相遥领大都督的首例; 贞观十年(636年),封吴王,转授潭州都督(今湖南长沙),未之官; 贞观十一年(637年),年初,转授安州都督(今湖北安陆),之官,世袭;年末,因狩猎过度被弹劾罢官(《新唐书》上记载是李恪与乳母之子赌钱而被弹劾); 贞观十二年(638年),复安州都督; 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罢世袭诏,诸藩王都督衔留存情况、之藩情况不明,待考; 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太宗提议立储,遭长孙无忌反对作罢; 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梁州都督(今陕南地区);寻又授安州都督; 永徽二年(651年),迁太子太师; 某年,镇宋州(今河南商丘); 永徽四年(653年),因受房遗爱谋反案牵连,被冤致死;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 显庆五年(659年),追王郁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光宅中李荣获罪,适逢李仁兄弟被赦免,以李仁袭爵; 神龙初,赠司空,备礼改葬; 神龙中,复爵土。
25、 注:神龙(705年正月—707年九月)是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的年号。
26、神龙元年二月中宗复国号唐。
27、综合赠官考量,应为神龙元年(705年)年末或神龙二年(706年)年初。
28、 根据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
29、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母乃隋炀帝之女。
30、 郁林王恪,始王长沙,俄进封汉。
31、贞观二年徙蜀,与越、燕二王同封。
32、不之国, 久乃为齐州都督。
33、帝谓左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 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
34、”十年,改王吴,与魏、齐、蜀、蒋、越、纪六 王同徙封。
35、授安州都督。
36、帝赐书曰:“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
37、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 哉!”坐与乳媪子博塞,罢都督,削封户三百。
38、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
39、恪 善骑射,有文武才。
40、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
41、帝初以晋王为太子, 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 未可知。
42、”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
43、故无忌常恶之。
44、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遂诛恪,以绝天下望。
45、临刑呼曰: “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
46、显庆五年,追王郁 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
47、神龙初,赠司空,备礼改葬。
48、 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 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
49、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
50、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 ,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51、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52、 从太宗立李治为太子以后赐吴王恪书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还是很有野心的,太宗书诫之曰:“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
53、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
54、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
55、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
56、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
57、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
58、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59、”若吴王恪是个太过于本分的人,太宗也不必如此费尽苦心地告诫他。
60、 还有一样东西是不得不提。
61、 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主要原因他是隋炀帝的外孙,所以,人们担心残暴的隋朝会卷土重来,所以就算他如何有文武才,又如何善骑射,在当时也不可能让他当上皇帝。
62、 至於之后他能当上司空,我觉得是李治和长孙无忌的一种政治伎俩。
63、挑个在皇帝上头最大的兄弟封赏,安定人心。
64、李治岂是无能,他知道他的三哥就是他当皇帝最大的阻碍,只有除了他,他才能安枕无懮。
65、长孙无忌更不是不忠或什么奸诈的,只是他是随李世民南征北伐才打下大好江山,当然不会拱手将皇位送给这个隋炀帝的外孙,吴王李恪。
66、新皇登位后,授予那位能力出众的兄长吴王恪以司空之职,对于一个仁慈的帝王,和一个没有野心的属下来说,这似乎是最好的结局了。
67、然而最好的结局,通常却不是最后的结局。
68、 一切都是那样的戏剧化,房家的内部斗争,本来是与恪无关的,但偏偏,恪最心爱的妹妹高阳是房家的媳妇,这足以使逐渐蜕变为野心家的长孙无忌暗暗窃笑,对这个在他看来对大唐江山威胁最大的皇子,他一直在千方百计的罗致他的罪名,终于被他找到了这个机会,而他等这个机会已经等了三年了。
69、 房家出了房移爱这样的子孙,实在是极大的不幸,他在长孙无忌的威逼利诱下,狠毒的将吴王恪拉了进来,从他嘴里说出来的,是长孙无忌期待已久的答案,任何都明白,没有人会为李恪辩护,也没有人会站出来证明李恪的清白,房移爱傻傻地期待着,期待因为李恪的“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可以免死,却不知正因为他把李恪推进了这个深渊,使得他离鬼门关又进了一步。
70、 这次皇室大清洗,异常的惨酷,血流成河,但最冤枉,最无辜的一个就是吴王恪,然而恪,却没有丝毫的畏惧,在他心里,何尝没有对长孙无忌的刻骨憎恨,所以他在众人心中才会成了反长孙集团的精神领袖,他冤枉,是因为他没有参加这次愚蠢的行动,以恪的才智,怎么会参与这场愚蠢的行动,他根本就毫不知情,而这样愚蠢的陷害,只有高宗李治相信了,只有那个李世民名副其实的继承人相信了,这就足够了,足够置恪于死地了,好在,天下人知道,天下人明了,甚至连长孙一党的人,都明白李恪是冤枉的。
71、贞观十七年,因齐王李佑谋反案犯纥干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谋反,太子李承乾被废,此时李世民“阴许”立魏王李泰,但因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李治,并且因为“太宗面加谴让。
72、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
73、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
74、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
75、’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
76、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
77、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78、’乃幽泰于将作监”,遂立晋王。
79、但因疑晋王李治仁弱,故欲改立吴王李恪,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而作罢。
80、 不过此事,成为李恪与国舅长孙无忌不协的起点。
81、等到李治登基,先是长孙无忌、褚遂良与王皇后的戚族共同谋立太子李忠,后借“房遗爱谋反案”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
82、至此,长孙无忌炙手可热的权势达到顶点——但是同时,相权也已经强过皇权,政局的平衡被打破,这在帝制体制下,必然会导致后来的朝局进一步洗牌。
83、至于后来武则天当权后,如法炮制,陷害国舅长孙无忌谋反,那是后话,不再细表。
84、历来的宫廷斗争血雨腥风,只要和权力沾上点关系,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85、 假若李世民传位于李恪的构想得以实现,那么“贞观之治”后的大唐,在李恪经营之下,也许有鲜花着锦之荣、烈火烹油之盛。
86、但是,历史不能假设!怯懦的李治继承了大统,又为武则天所专权,使李唐王朝的子孙遭受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浩劫。
87、而李恪也因才高于世,名倾四海而被权臣、李治的舅父长孙无忌诬陷而杀。
88、 在李恪不得为储的问题上,李恪的隋杨血脉,这个问题比较的微妙,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
89、关键还在“嫡庶有别”的问题上,此外,朝局形势也有着重大影响。
90、李恪有无争储之心,目前史书并无具体记载;并考后世对李恪的良好评价,有自知之明,而不轻举妄动,李恪还是很当得起的! 李恪被冤杀后,海内冤之,绝天下望。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