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为身死而不受的为的出处】一、
“乡为身死而不受”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儒家经典中关于义利之辨的重要论述之一。原文通过对比“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强调在生命与道义之间,应当以义为重,宁可舍生取义。
其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中的“为”字,表示“为了”,即“为了自身而死也不接受”。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去有些人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甚至不惜牺牲道义,但真正有道德的人却愿意为了道义而牺牲生命,而不是为了保命而放弃原则。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句的出处和含义,以下将列出相关原文、作者、出处及释义等内容,以表格形式进行展示。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原文句子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出处 | 《孟子·告子上》 |
作者 |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 |
原文背景 | 本段出自《孟子·告子上》中关于“舍生取义”的论述,是孟子对人性善与义利关系的深入探讨。 |
句子结构分析 | “乡”意为“从前”或“过去”;“为”为介词,表目的,意为“为了”;“身死”指“为了保全性命而死”;“不受”指“不接受”。整体意思是“过去有人为了保全性命而死,却不接受道义”。 |
核心思想 | 强调人应以义为重,宁可舍生取义,不应为了保命而违背道义。 |
相关名句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三、结语
“乡为身死而不受”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阐述“舍生取义”思想的经典表达。它不仅揭示了人生价值的选择标准,也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通过这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对人性、道义与生命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也为现代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引。
如需进一步了解《孟子》其他篇章内容或相关哲学思想,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