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苏轼原文】《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散文,全文分为前后两篇,统称《赤壁赋》。文章以游赤壁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一、文章总结
《赤壁赋》通过描绘赤壁江上的自然景色,结合作者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他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悟。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全篇以“水”与“月”为意象,贯穿始终,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生命哲理的探讨。苏轼在文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儒家入世、道家出世的思想融合。
二、原文内容概览(节选)
前赤壁赋(节选):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后赤壁赋(节选):
>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落。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 ……
>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三、内容对比表格
项目 | 前赤壁赋 | 后赤壁赋 |
时间 | 七月既望 | 十月之望 |
景色描写 | 清风、明月、江水、白露 | 霜露、木叶、江流、山月 |
情感基调 | 悲凉、感慨、人生短暂 | 欢快、豁达、物我两忘 |
主题思想 | 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 对自然与人生的领悟 |
文学风格 | 优美流畅,富有哲理 | 简洁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
写作手法 |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 叙事为主,夹叙夹议 |
四、结语
《赤壁赋》不仅是苏轼文学才华的体现,更是其人生哲学的浓缩表达。无论是前赋的深沉感慨,还是后赋的轻松洒脱,都展现出一位文人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与豁达的精神风貌。这篇文章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