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不胜寒的原文及出处】“高处不胜寒”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常用来形容身处高位、远离人群后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冷清。这句话虽然常见,但其出处和原文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以下是对“高处不胜寒”的原文、出处及其背景的详细总结。
一、原文及出处
项目 | 内容 |
原文 | “高处不胜寒” |
出处 |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原诗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二、诗句解析
“高处不胜寒”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意是说,如果一个人想要飞升到天上的宫殿(象征权力或理想),却又担心那里的寒冷难以承受。这里的“高处”不仅指物理上的高处,更象征着权力、地位、理想追求等,而“寒”则代表孤独、寂寞、压力等心理状态。
苏轼通过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既有对仕途的无奈,也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他最终选择留在人间,与亲人共度时光,而不是独自享受高处的荣耀。
三、引申意义
“高处不胜寒”后来被广泛用于比喻:
- 政治人物:身居高位者往往面临更多的压力与孤独。
- 成功人士:取得成就后,可能失去原本的朋友和温暖的人际关系。
- 理想主义者: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容易感到孤立无援。
这一句诗因其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共鸣,成为文学与生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
“高处不胜寒”虽简短,却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生感悟。它不仅出自苏轼的名作,更成为后人反思人生、权衡得失的重要参照。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现实意义来看,这句话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结语:
“高处不胜寒”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是对人性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更高目标的同时,也要珍惜身边的温暖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