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其二(塞下曲)

导读 大家好,小范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塞下曲其二,塞下曲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全文:塞下曲【唐】王昌龄饮马渡

大家好,小范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塞下曲其二,塞下曲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全文:塞下曲【唐】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2、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3、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4、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5、注释:饮(yìn)马:给马喝水。

6、平沙:广漠的沙原。

7、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8、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

9、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10、昔:一作“当”。

11、长:一作“龙”。

12、足:一作“漏”,一作“是”。

13、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14、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15、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16、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17、作者: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18、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19、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20、扩展资料:王昌龄《塞下曲》赏析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21、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22、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23、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24、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25、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26、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27、“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28、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29、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30、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31、“平沙”谓沙漠之地。

32、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33、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34、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35、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36、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37、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塞下曲卢纶(唐)《塞下曲》之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38、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39、释义: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40、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41、卢纶(唐)《塞下曲》之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42、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43、释义: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44、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45、卢纶(唐)《塞下曲》之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46、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47、释义:死寂之夜,乌云遮月。

48、天边惊起一群大雁。

49、原来敌军首领趁着夜色,悄悄逃跑。

50、正想要率领轻骑一路追杀,纷纷扬扬的一场大雪,已经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刀。

51、卢纶(唐)《塞下曲》之四: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52、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53、释义:在野外天幕下摆设劳军盛宴,边疆兄弟民族都来祝贺我军凯旋。

54、喝醉酒后还穿着金甲起舞,欢腾的擂鼓声震动了周围的山川。

55、卢纶(唐)《塞下曲》之五: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56、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57、释义:逐猎前将军把箭弓调整到最佳,并召唤猎鹰前来助阵,他威风凛凛一亮相,周边均感受到将军颇具出世之能的威风。

58、逐猎者把胡飞乱窜的野鸡们赶得惊跳逃窜,猎手们把那些狼狈窜跳的猎物在这片古老的丘陵地带上一扫而光。

59、卢纶(唐)《塞下曲》之六: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60、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61、释义:我就像挺拔而立的七叶莲,虽然独立孤行,但胸怀坦荡,品格高洁。

62、有一天能够功成名就,提名麒麟阁的话,也不借此沽名钓誉。

63、扩展资料卢纶(739-799年),字允言,今保定涿州市卢家场村人。

64、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65、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

66、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

67、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

68、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

69、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70、不久去世。

71、著有《卢户部诗集》。

72、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卢纶塞下曲第一首解释如下: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73、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74、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75、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76、塞下曲六首-其六【作者】李白 【朝代】唐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77、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78、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79、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80、译文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

81、汉武帝握剑拍案而起,回头召来李广将军。

82、战斗的气氛弥漫着天空,震天的鼓声,连山坡底下都可清晰听闻。

83、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在将士们的奋勇拼杀下,一仗就消灭了敌人。

84、扩展资料:塞下曲六首·其六赏析这首诗写了由于匈奴南侵引起新的战争,但在杰出将领的率领下,勇敢的战士们又一次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85、中原地区长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唐时北方突厥非常凶悍,对李唐王朝形成了长期严重的威胁。

86、诗人选择汉军抗击匈奴的题材,部分原因即在于此。

87、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88、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89、 【诗文解释】 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

90、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

91、塞下曲卢纶 月 黑 雁 飞 高, 单 于 夜 遁 逃。

92、 欲 将 轻 骑 逐, 大 雪 满 弓 刀。

93、 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

94、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95、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96、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97、因为是和张仆射之作(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语多赞美之意。

98、 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

99、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

100、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

101、诗的取材,出自《史记。

102、李将军列传》。

103、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104、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105、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106、”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

107、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108、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109、次句即续写射。

110、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111、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112、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113、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

114、“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

115、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116、 清人吴乔曾形象地以米喻“意”,说文则炊米而为饭,诗则酿米而为酒(见《围炉诗话》),其言甚妙。

117、因为诗须诉诸读者的情绪,一般比散文形象更集中,语言更凝炼,更注重意境的创造,从而更令人陶醉,也更象酒。

118、在《史记》中才只是一段普普通通插叙的文字,一经诗人提炼加工,便升华出如此富于艺术魅力的小诗,不正有些象化稻粱为醇醪吗?。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